新住民

長照缺口逾十萬、申請增1439件,外籍看護如何重塑家與歸屬

外籍看護踏入門瞬間,家的氣息。
《門打開的那一刻,她選擇外籍看護》
從一扇深棕色的鐵門打開,劉阿嬤迎來她的第一位印尼籍看護工。這是2025年8月初,勞動部新制上路僅兩週後,已有1439件免巴氏量表(Barthel Index,BI)評估的申請案。年滿八十歲以上,以及七十歲以上二期癌症患者,可省去繁複的日常生活功能評估,直接申請外籍家庭看護。對劉阿嬤而言,這扇門不只是家門,更承載了從病房到居家照顧的轉折點。
租屋處位於台北市郊區老公寓三樓,空間不大,浴廁狹窄,卻因為這位來自印尼的姐妹,突然有了新的生活節奏。她手裡端著溫熱的煲湯,笑容溫潤有如老家巷口的阿姨。劉阿嬤第一次感受到,「家」不只是舊家具和相框裡的黑白照片,更是照護人員與被照護者之間的信任與情感流動。當她抬頭望見床頭擺放的中西藥並列,也開始習慣叫對方「Mbak」,這個語詞從陌生到親切,只花了一個早上的時間。

鍋鏟碰擊鍋底聲,是回憶。她原鄉
《廚房裡,兩種文化的對話》
鍋鏟輕觸鐵鍋,鏟底沙沙作響,帶起淡淡食油與薑蔥的香氣。印尼看護Sari和阿嬤並肩站在窄長的廚房裡。對阿嬤而言,那鍋湯似曾在她年少背水的日子裡熬成;對Sari而言,則像母親在家鄉送行時的最後一頓飯。她學著阿嬤的手勢,將切絲的高麗菜攪入滾水,滴入一滴香油完成最後提味。
日常作息就這樣交織:清晨五點半,Sari先為阿嬤擦拭身體、整理床舖,再幫她舉起手臂做簡單復健動作,之後是拿藥箱、量血壓、再到廚房備晚餐。阿嬤偶爾按捺不住嘴饞,遞給她一片花生糖,她則樂觀地回以笑容。今年引進的免BI新制,讓像Sari這樣的外籍勞工更快進入照顧行列,短短兩週,申請量較首週整整翻倍,顯現台灣高齡與長照需求的急迫。
廳裡那張折疊餐桌,承載三人文化與家常菜的融合:隔壁鄰居聽到印尼語竊竊私語,卻也時常借來一碗自家滷菜;街坊看見腿抬不起的阿嬤,主動詢問「需要幫忙嗎?」然後笑著對Sari說「妳也要吃喔」。這些小小的日常,讓空間不再只是公寓單位,而是凝聚情感的舞台。

沙發軟墊承載午後的輕夢何處?。
《歸屬感,時間細水長流》
庭院外蟬聲與機車引擎聲交雜,沙發上阿嬤靠在靠枕,閉目小憩。Sari輕輕地在旁邊整理藥盒、擦拭茶几。這張軟漾的布面沙發,已不只是租屋房東留下的陳設,而成為阿嬤暫時休憩、重整身心的「家中小角落」。
有時候,歸屬感並非瞬間湧現,而是在一次次被照顧、一起煮飯、共同逛市場的細節中慢慢醞釀。阿嬤曾說,「我還沒想好這是不是最終的家」,但她已經習慣在午後聽見Sari用印尼語哼出的搖籃曲,也願意分享一杯溫開水給她。兩種語言的交替,抹去彼此的陌生;一張小沙發的排列,標記出她們的日常。
根據勞動部統計,截至8月17日,已有1,439件免BI評估申請案,比新制首週翻倍。未來需求是否能達成預估的10萬名外籍看護工,將持續觀察。但對這個租屋單位而言,外籍看護早已不只是「勞力補充」,而是與阿嬤一起在空間裡建構、維繫、重塑「家」的共同參與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