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臺灣的人

城市記憶對比3種轉生之路:深度解構西門町廢墟戲院重生運轉

廢墟與光影之間,她首次走入戲院
【那座被時間遺忘的銀幕】
初夏的午後,西門町舊段巷口隱現一扇鐵捲門。推開縫隙,殘存的紅絨椅背嘆息般傾斜。曾經座無虛席的西門大戲院(Ximen Grand Theater),自1987年開幕後見證無數跨世代光影交織,卻在數年前被閒置,牆面斑駁如記憶碎片。市民或遊客在此擦肩而過,卻仍有一群文化守望者,說服台北市文化局及業者,跳脫單純放映老片的模式。他們選擇在這裡,透過小型專題放映、空間藝術駐站與在地導覽,讓廢墟不再沉默,而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轉折點。

老投影機的嗡嗡聲,伴隨人們穿梭
【舊投影機下的日常禮俗】
走進觀眾席,映入眼簾的是三排深色木質座椅,椅沿上刻著不同時期觀眾的塗鴉與落款。右側投影室內,一臺1970年代引進的 Bell & Howell 放映機微微發燙,技術志工細心更換燈泡、調整光圈,不讓一格正片錯過。每週六下午,這裡重現「西門町電影季」經典,從台灣新電影到歐陸新浪潮,翻轉刻板敘事。入場者手中捧著紅磚咖啡或炸物小吃,那是對於舊日電影文化的致敬儀式。儘管配套不及都市大影城,卻在細碎空間中,悄悄累積一種屬於社群的儀式感,也成為異地文化移民觀影者的聚集場域。

夜深人靜時,她仍耳邊回蕩著
【在時光縫隙中探尋歸屬】
深夜的西門紅樓廣場開始歸於寂靜,卻有一小群導覽者還在門口集合,等待午夜特映。這裡沒有商業大片的喧囂,只有牆面斑駁的裂痕,與五花八門字幕交錯的光影。許多人會在長廊抱著毯子,或攤開地墊攜帶簡餐,彷彿回到露天舊時光。有人會說,這裡還不算「家」,但從踏進廳門的那刻起,就多了一份歸屬的想像。在持續更新的策展中,參與者從旁觀者變成共同營運人,改造牆面、策畫主題週、交換觀影心得,日漸將荒蕪空間重新注入生命。或許終有一天,西門町這些廢墟戲院,會成為下一代在地人的家——不僅只是放映器材和建築外殼,更是生活記憶與城市情感的交織體。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jialutaiwan.tw/ximen-cinema-tour